
湖南自考00539中國古代文學史二知識點押題資料
(★★★)
名詞解釋
1.白體:
(1)指宋初詩壇流行的學白居易的詩。
(2)宋初一些作家,如王禹稱等先后學習白居易平易曉暢的閑適唱和詩和關心民生疾苦的諷喻詩,由此而形成的詩風就叫“白體”。
(3)其特征是“順熟”“容易”“淺切”。
2.西昆體:
(1)這是北宋初期影響極大的詩歌流派。
(2)有廣狹二義,狹義單指其近體律詩,廣義兼指其四六文。
(3)西昆之名,因創始諸人在秘閣唱和的詩集稱《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冊府之意。西昆指玉山。
3.晚唐體:
(1)指宋初模仿唐代賈島、姚合的詩風的詩作。
(2)以清逸隱幽為旨趣,以錘煉字句為能事。
(3)代表作家林逋。
4.東坡體:
(1)即指蘇軾的詩在宋代的一種風格范式,
(2)其詩各體兼備,風格多樣。他的七絕清麗精美,七古雄健豪放。
(3)其基本風格有二:一是剛健中含婀娜的清麗雄健;二是豪放中加平淡的清曠閑逸。
(4)他的詩體對宋詩能于唐詩之后別開生面起了關鍵性作用。
5.王荊公體:
(1)這是王安石的詩歌風格特征。
(2)他在表現形式上盡力打破常規,語意求新,詩句求工。
(3)“廋勁剛健”是其顯著特征。
6.半山詩:
(1)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寧居住的地方。
(2)他這個時期的詩歌被編訂為《半山集》,亦稱為“半山詩”。
(3)主要體裁是絕句。
7.山谷體:
(1)這是黃庭堅的詩歌風格特征。
(2)提倡學韓杜,要以學問為詩。落實于詩歌創作,就是以故為新,變俗為雅。
(3)他作詩造語好奇尚硬,洗凈鉛華,風格生新瘦硬峭拔。
(4)他重視句法,發展拗句、拗律體制,工于煉字用典,講究語意老重。
(5)他的詩于蘇詩外獨樹一幟,自成一家。
8.后山體:
(1)這是陳師道的詩歌風格特征。
(2)作詩學黃庭堅,學力專精,講苦吟,求奇拙。
(3)他標舉“寧拙勿巧,寧樸勿華”,力求簡省字句。
(4)其詩均為嘔心瀝血之作,其錘煉辛苦處與黃庭堅無異。
9.簡齋體:
(1)即指陳與義的詩歌特征。
(2)陳與義先后學習黃庭堅、陳師道及杜甫的詩歌,自創以直致、淺語入詩。
(3)其創作風格重意境、重白描,形成了雄渾沉郁的獨特詩風。
10.誠齋體:
(1)這是楊萬里的詩歌特征。
(2)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為題材,采用白描手法寫詩。
(3)具有想象新奇風趣,語言通俗明快,風格流轉圓活的特點。
(4)一改宋詩瘦硬生澀的舊格,成為南宋詩風轉變的一個關鍵。
11.易安體:
(1)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是宋詞婉約派大家。
(2)其詞與蘇豪、柳俗、周律之外別樹一幟,語言通俗易懂,明白流暢,音調優美。
(3)既融入家國興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約詞的本色。
(4)其作詞有倜儻的丈夫氣,柔中有剛。
(5)她的藝術成就很高,在當時就廣為流傳,被稱為“易安體”。
12.稼軒體:
(1)這是辛棄疾創立的詞體。
(2)他很有才情,無論是婉約詞還是豪放詞,都是剛柔相濟。
(3)喜議論好用典,是其顯著特征。
(4)他的詞是典型的英雄詞,有報國豪情,也有壯志難酬的悲憤。
13.樵歌體:
(1)又叫“朱希真體”,是宋代詞人朱敦儒的詩歌特征。
(2)其詞語言淺白如話,形象單純、明凈,風格飄逸自然。
(3)在當時詞壇能自成一家,開南宋隱逸詞派之先河。
14.詞源:
(1)是宋代詞人張炎的作品。
(2)他精通音律,于詞學頗有心得。
(3)他在書中精研詞的音律、作法,評論諸家得失,多有勝解,堪稱宋代詞論第一力作。
15.諸宮調:
(1)是宋金元時期流行的一種說唱藝術。
(2)歌唱部分是用多種宮調的若干不同曲調組成,雜以說白,表演長篇故事。
(3)它的語言通俗生動,在藝術上超越了以往的各種說唱藝術,獲得了人們的喜愛。
(4)它的出現對元雜劇的音樂有直接影響。
16.元曲四大家
(1)指前期元雜劇作家關漢卿、白樸、馬致遠,以及后期元雜劇作家鄭光祖。
(2)因為他們在元代雜劇創作中成就高、影響大,所以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韻》一書中將他們并列,稱為“關、鄭、白、馬”,后又稱之為“元曲四大家”。
17.元曲四大悲劇:
指關漢卿的《竇娥冤》,白樸的《梧桐雨》,馬致遠的《漢宮秋》,還有紀君祥的《趙氏孤兒》。
18.元曲四大愛情劇:
指關漢卿的《拜月庭》,白樸的《墻頭馬上》,王實甫的《西廂記》,還有鄭光祖的《倩女離魂》。
19.四大南戲:
(1)也叫“四大傳奇”,是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
(2)包括“荊、劉、拜、殺”,即:《荊釵記》、《白兔記》、《拜月庭》(不是關漢卿寫的)和《殺狗記》。
20.南戲:
(1)又稱南曲戲文。
(2)它原是宋代以來南方浙、閩一帶的民間小戲,在其形成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大曲、諸宮調、滑稽戲等民間說唱技藝,以及宋雜劇表演故事的形式,故開始稱“永嘉雜劇”或“溫州雜劇”。
(3)元滅宋統一中國后,逐漸成為一種較為成熟的戲劇形式。
21.散曲:
(1)又叫清曲,在元代一般稱為今樂府。
(2)基本形式有小令和套數兩種,有的還有帶過曲。
(3)它是繼詞之后興起的一種新的詩體。
(4)它與傳統的詩詞一樣屬于抒情文學,但詩詞屬于雅文學,散曲屬于俗文學。
22.宋末元初四大家:
(1)張炎、王沂孫、周密和蔣捷,都是由南宋入元代的詞人。
(2)由于他們詞風有相近之處,故清人稱他們為“宋末元初四大家”。
23.傳奇:
(1)傳奇原指唐代文人創作的文言小說,后來被借用作戲劇的名稱。(2)至明代,傳奇成為由南戲發展而成的南方諸聲腔戲曲的通稱。(3)因此說,傳奇作為戲曲文學形式,是從元代南戲開始形成。
24.話本
(1)是宋代興起的白話小說,用通俗文字寫成。
(2)多以歷史故事和當時社會生活為題材。
(3)是宋元民間藝人說唱的底本,今存《清平山堂話本》、《全相平話五種》等。
25.《董西廂》
(1)是《西廂記諸宮調》的簡稱。
(2)是金代作家董解元根據唐傳奇小說《鴛鴦傳》進行的再創作。
(3)其最大特色是把原來張生對崔鶯鶯的始亂終棄的悲劇故事變為崔張二人私奔團聚的喜劇故事。
(4)這為后來雜劇《西廂記》的誕生奠定了直接基礎。
26.《王西廂》
(1)王實甫的《西廂記》源于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鴛鴦傳》。
(2)他在《董西廂》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故事,最后也是以“大團圓”結局。
(3)其題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更鮮明,藝術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成為我國古典戲劇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
27.鐵崖體:
(1)這是元代后期著名詩人楊維楨所作宮詞、竹枝詞和古樂府的總體特征。
(2)他在詩中善用古韻古語,著意學習李白、李賀,追求新奇。
(3)他的詩自成一體,在當時極為流行,世稱“鐵崖體”或“鐵體”。
28.臺閣體:
(1)是明代前期出現的一個文學派別。
(2)代表作家是“三楊”:楊士奇、楊溥和楊榮,他們都是臺閣重臣。
(3)他們的創作內容以粉飾太平、歌功頌德為主旨,風格雍容華貴,典雅工麗。
(4)所用文體以詩為主,兼及散文,其中除朝廷詔令奏議外,多屬應酬、題贈或應制、頌圣之作。
29.公安派:
(1)指明代后期出現的一個文學派別。
(2)代表人物是“三袁”:以袁宏道為首,包括袁宗道、袁中道。
(3)因他們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故稱“公安派”。
(4)他們以李贄的“童心說”為指導,提出了“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主張。
(5)主張創新,在詩歌的抒情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30.竟陵派:
(1)晚明時期出現的又一個詩歌流派。
(2)代表人物是鐘惺和譚元春。
(3)因為他們都是湖北竟陵人,文學主張又相近而得名。
(4)他們繼承了公安派關于“獨抒性靈”的文學主張,更倡導用詩文表現自己超離塵俗的“幽獨情思”。
31.清雅詞派:
(1)指南宋中后期詞壇崛起的一個詞派。
(2)此詞派的開山大師是姜夔。風格特色是“清空”、“騷雅”。
(3)在遣辭和音律上追求清麗工整,重詠物,多用典,追求人工之巧,使詞由共賞變為純粹的文人吟唱。
32.蘇辛詞派:
(1)北宋詞中的豪放詞派。
(2)南宋偉大愛國詞人辛棄疾,其稼軒詞充分表現了他的英雄抱負。
(3)與南渡初期的張元幹、穎孝祥諸家的詞風相翕合,又有陳亮、劉過等詞人追步唱和,遂形成氣勢磅礴、悲涼感憤的蘇、辛詞派。
33.福建詩派:
(1)是宋代影響最大的一個詩歌流派。
(2)有一祖三宗之說:一祖為杜甫,三宗是黃庭堅、陳師道和陳與義。
(3)福建詩派的特色有三:
一是詩派為觀念性的社集;
二是以風格和師承為判斷的根據,非地域之劃分;
三是福建詩派是作為政治的對立物而發展起來的,其盛衰與政局有密切的聯系。
34.江湖詩派:
(1)南宋后期興起的一個詩派。
(2)其成員大都是一些落第的布衣文士或不得志的末宦。由于功名上不得意,進退無據,只得流轉江湖,靠獻詩賣藝維生,或游走公卿權貴之門,或結友招群于市井鄉間,在相互唱和酬詠中消磨歲月,形成一種彼此相近的作詩習氣。
(3)當時有書商陳起與江湖詩人相友善,刊刻《江湖詩集》,因而得名“江湖詩派”。
35.茶陵詩派:
(1)是李東陽創立的詩派。
(2)詩風仍屬臺閣體余波,但李不滿于臺閣體的無病呻吟、千篇一律的纖弱文風,主張以杜甫的詩風來加以匡正,并且注重詩歌語言的藝術。
(3)具有脫離臺閣體公式形式的意義,成為從臺閣體向前七子之間的過渡人物。
36.“活法”說
(1)這是呂本中后期所提出的作詩主張。
(2)提倡“好詩流轉圓美如彈丸”,有意識“以蘇濟黃”,消除福建詩派末流的生硬造作之弊。
(3)此說較全面反映了以蘇黃為代表的宋代詩學精神。
37.一祖三宗:
(1)是指宋代福建詩派的淵源和宗師而言的。
(2)福建詩派的創始人黃庭堅在藝術上以學杜甫詩為宗旨,故其一祖為杜甫。
(3)除黃庭堅外,陳師道、陳與義亦是福建詩派的中堅人物,故福建詩派的三宗是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
(4)福建詩派的“一祖三宗”說由福建詩派的鼓吹者方回在其《瀛奎律髓》中首倡。
38.元詩四家:
(1)指的是虞集、楊載、范槨和揭傒。
(2)他們均因有文才而被選入翰林院,并以較為出色的詩文創作成為京師士子向慕的著名人物而享譽詩壇。
(3)其中尤以虞集名聲最大,是元代中期文壇的領頭羊人物。
39.國朝文派:
(1)指在金朝領土上成長起來的作家:蔡珪、黨懷英、王庭筠等。
(2)他們的創作風格不同于由宋入金的文人,屬于真正的金代作家,使金代文學的發展進入了自具風格的新時期。
(3)元好問在其所編的《中州集》中將他們歸為“國朝文派”。
40.唐宋派:
(1)是出現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間,以反駁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的前七子的復古理論為主要目標的文學流派。
(2)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順之、茅坤和歸有光。
(3)其基本觀點是主張恢復唐宋時的散文傳統,倡導文道統一。
41.富貴詞人:
(1)即指北宋初期著名詞人晏殊。
(2)其詞多祝壽、詠物和歌頌升平,這類詞多宴游之余的消遣之作.
(3)總體而論,尚未擺脫五代綺艷詞風的窠臼,故晏殊有“富貴詞人”之稱。
42.南渡詞人:
(1)即指北宋滅亡后,由北宋逃到南宋的詞人。
(2)其代表人物是李清照、朱敦儒。
(3)國破家亡,漂泊流落,使他們頗多家國之感和身世之悲,發而為詞,多有凄苦的哀嘆和深沉的感傷,詞風發生明顯的變化。
43.辛派詞人:
(1)指的是南渡前后詞風與辛棄疾相似或相近的作家。
(2)代表詞人包括張元幹、穎孝祥、陳亮、劉過等人。
(3)他們的詞充滿濃郁的愛國激情和慷慨悲壯的情懷。
(4)他們為宋詞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44.永嘉四靈:
(1)指的是南宋后期永嘉的四位詩人:徐璣、徐照、翁卷、趙師秀。
(2)他們都是永嘉人,字號中又都有一個“靈”字,詩風又極為相近,故謂之“永嘉四靈”。
(3)他們都是由葉適的鼓吹而聞名于世,視為同一詩派,謂之四靈詩派。
45.遺民作家:
(1)指南宋滅亡后生活在元初的原南宋末年的作家。
(2)著名的有汪元量、劉辰翁、鄭思肖等。
(3)他們由宋入元之后,用詩、詞、文不同的文字形式,感懷時事,傷悼故國,抒寫興亡感慨,表現了堅守氣節的遺民心態,表達了亡國遺民的悲憤之情。
46.吳中四才子
(1)即江南四大才子,是指明代時生活在江蘇蘇州的四位才華橫溢且性情灑脫的文化人。
(2)一般認為是指唐寅(唐伯虎)、祝允明(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
47.《趙氏孤兒》
(1)《趙氏孤兒》為元代前期雜劇家紀君祥所作的著名雜劇。
(2)屬歷史劇,全名《趙氏孤兒冤報冤》.
(3)劇演春秋晉靈公時,趙盾與屠岸賈兩個家族的矛盾,突出忠奸斗爭的主題。
48.前后七子:
(1)從明朝中期開始,詩歌掀起了一場以復古面目出現的革新活動。
(2)以李夢陽、何景明為核心的“前七子提出了“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口號,目的是掃蕩臺閣體的無聊文風。
(3)后期出現了以李攀龍、王世貞為代表的“后七子”,他們一方面繼承了前七子關于重視文學自身價值的觀點,另一方面,他們在復古道路上比前七子走得更遠。他們成員間的文學主張和創作風格差異較大,它并不是一個主張和創作實踐完全統一的文學流派。
49.說鐵騎兒:
(1)宋代說話中的一家。
(2)講說士馬金鼓故事,尤其是宋代北方民族戰爭中的英雄傳奇故事,是英雄傳奇小說的來源。
50.二拍:
(1)是凌濛初編撰的擬話本小說集《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的合稱。
(2)各收擬話本小說四十篇,除一篇重復,一篇為雜劇外,實有七十八篇。
(3)它在內容上更有時代氣息和作家個人特色,在藝術上也更具有統一的劇作個性.
(4)它是擬話本小說在體制上定型的標志,也是明代擬話本小說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51.三言:
(1)指馮夢龍編輯的三部擬話本小說集的總稱,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2)每集各40篇,共120篇。
(3)它是以普通市民及其生活為主要表現對象,具有雅俗共賞性質的新型通俗小說形態,是明代擬話本小說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52.借才異代:
(1)金初文壇的作家,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一是由遼入金的文臣,如韓昉等;二是由宋入金的文士,如宇文虛中、吳激、蔡松年等。
(2)因為占據金初文壇的,幾乎全是由宋入金的作家。所以,清人莊仲方在《金文雅序》中稱這種現象為“借才異代”。
(3)此說揭示出了金初文學的起因及性質。
53.臨川四夢:
(1)又叫“玉茗堂四夢”。
(2)包括:《紫釵記》、《牡丹亭還魂記》、《南柯夢記》、《邯鄲夢記》,都是湯顯祖的傳奇。
(3)這四部傳奇代表了他戲劇創作的全貌,因為均與夢相關,而湯顯祖是臨川人,故而合稱為“臨川四夢”。又因湯顯祖的書齋名為玉茗,故又稱“玉茗堂四夢”。
54.六一風神:
(1)歐陽修晚年號六一居士。
(2)所謂六一風神,即指歐陽修散文的美學風格。
(3)歐文措辭平易,語言精煉而有變化,親切自然,條達疏暢。
(4)這種偏于陰柔之美,紆余委備而婉曲有致,詩味醇濃而情韻綿邈,含蓄蘊藉而平易自然的風格,標志著歐陽修的散文創作傾心于風神姿態,故稱之為六一風神。
55.蘇州派:
(1)是明末清初的一個重要戲劇流派。
(2)它以李玉為代表,包括朱素臣、朱朝佐、畢巍、葉時章、陳二白、邱園、張大復等。
(3)他們彼此交往密切,經常合作寫作戲劇,以至形成了共同的思想傾向和藝術風格。
(4)他們關注現實,又精通音律,寫了許多適合演出的政治劇和時事劇。
56.常州詞派
(1)清代嘉慶年間出現的文學派別。
(2)“主寄托”,發起者張惠言,集大成者周濟。
(3)援引儒學詩教入詞學,雖然提高了詞的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詞的本色,并未給詞學創作帶來更廣闊的道路。
57.陽羨派:
(1)清初陳維崧的詞師法蘇、辛,尤其接近辛棄疾的豪放蒼涼詞風。
(2)屬于這一詞派的還有曹貞吉、蔣士銓等。
(3)因陳維崧是江蘇宜興人,宜興古地名稱“陽羨”,所以以陳維崧為代表的詞派被稱為“陽羨派”。
58.浙西派:
(1)清初朱彝尊推舉南宋姜夔、張炎一類婉約詞人之作,認為張炎所說“清空”境界為作詞的最高標準。
(2)他的詞論主張和詞作受到許多浙西詞家的認同,一時此風大盛。
(3)后來龔翔麟編選他們的詞作為《浙西六家詞》,遂有“浙西詞派”之名。
59.南洪北孔:
(1)是對清初歷史劇作家洪昇和孔尚任的合稱。
(2)洪昇是錢塘人,有著名歷史劇《長生殿》傳世;孔尚任是曲阜人,有著名歷史劇《桃花扇》傳世。
(3)這兩部著作代表了清代戲劇的最高成就,并代表了清初感傷審美思潮的重要實績。
60.清初三大家:
(1)侯方域、魏禧、汪琬,號稱“清初三大家”。
(2)他們主張恢復唐宋散文的醇厚傳統。
(3)三人中以侯方域成就較為突出。
61.遺民詩人:
(1)清初詩壇,有一批由明入清的詩人,他們保持自己的民族氣節,對時末清初的戰亂和民生疾苦銘刻在心,對清統治者在政治上采取不合作態度,拒絕入仕為官。
(2)他們用詩歌揭露清兵暴行,頌揚抗清英烈,堅持民族氣節,寄托故國哀思,詩風慷慨蒼涼、激昂悲壯。
(3)這一類詩人被稱為遺民詩人。其代表人物為顧炎武、吳嘉紀和屈大均。
62.南施北宋:
(1)清初入仕詩人施閏章與宋琬的并稱。
(2)二人一南一北,他們的思想屬于理學復古的保守派,所以在詩歌上俱主張溫柔敦厚的詩風,故稱南施北宋。
63.神韻說:
(1)清初詩派之一,創始人王世禎。
(2)所謂“神韻說”就是力圖擺脫政治等社會因素對詩歌藝術的干擾,更多地關注詩歌本身淡遠清新的意境和含蓄蘊藉的語言,從而加強詩歌排閑解愁的消遣娛樂功能。
(3)為此,竭力提倡唐代王、孟、韋、柳一派的詩風,作品也以描寫山水景色和個人情懷為主,但缺乏真情實感是其主要毛病。
64.格調說:
(1)清中葉宗法唐詩的詩歌流派,創始人沈德潛。
(2)所謂“格調說”,就是用唐詩的格調去表現封建政治和倫理道德觀念。
(3)他力主恢復儒家“溫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詩教傳統,提出“詩教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倫,感神明”的口號,使詩歌為封建統治服務。
65.肌理說:
(1)這是翁方綱的詩歌特征。
(2)所謂“肌理說”包括以儒家經典為基礎的“義理”和結構辭章方面的“文理”,實際上是要求以學問為根底,以考據來充實詩歌內容,達到義理與文理的統一。
(3)這是宋詩以學問為詩的再版,是以學術代替詩歌創作的一條歧路。
66.性靈說:
(1)袁枚的詩歌主張。
(2)即是上承明公安派獨抒性靈的詩歌主張,認為寫詩要抒發人的直性情。
67.童心說:
(1)童心說是晚明李贄提出的。
(2)李贄把文學作為宣揚其反傳統、肯定個性精神的社會思想的有效工具,并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為文學創作和評價的最高準則。
68.擬話本:
這種在體制上與宋元話本大致相同、具雅俗共賞性質的白話短篇小說,即是“擬話本”,或稱“擬宋市人小說”。
69.話本小說:
(1)是經過文人編篡整理的小說話本。
(2)所謂“話本”,就是“說話人”說話所依據的底本。
(3)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小說話本,已是經過下層文人加工、可供閱讀的話本小說。
70.小品:
(1)“小品”一詞原為佛教用語,明代后期開始用來指一般文章。
(2)晚明時期,這種文章風格正好適應了當時人們抒張個性、追求自由的社會心理和公安派“獨抒性靈”的文學主張,于是便在社會上普遍流行起來。
(3)公安三袁、陳繼儒、王思任、祁彪佳、張岱等均為著名的小品文作家,其中以袁宏道和張岱成就最高。
71.同光體:
(1)是指稱光緒、宣統以至民國后的宋詩派。
(2)以學宋為主,而不以此自限。
(3)陳三立成就最高,沈曾植、鄭孝胥等為重要員。
72.新文體:
(1)梁啟超倡導文界革命,提出“新文體”一詞。
(2)這種“新文體”是一種介乎文白之間的文體。
(3)是打破各種文體界限,將議論與敘事、抒情相結合。
(4)是打破各派文章家法,形成兼采眾長而又獨具一格的寫作方法。
73.桐城派:
(1)清中葉最重要的散文流派。
(2)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劉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稱為“桐城派”。
(3)方苞是桐城派的創始人,其散文理論的核心是“義法”二字;姚鼐使桐城派理論更加完整和系統化,提出了義理、考證、文章三者兼備的理論,并在自己周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作家隊伍。
74.陽湖派:
(1)嘉慶年間,當桐城派極盛之際,惲敬和張惠言接受桐城派理論影響,對桐城派的理論作了一些修正,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2)因他們二人及其大部分追隨者都是陽湖人,故被稱為“陽湖派”。
75.宋詩派:
(1)道光、咸豐之際,詩歌在題材上發生了重大變化,同時,詩體、作詩之法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其方向是“宗宋”或“學宋”。
(2)所謂“宗宋”或“學宋”,就是提倡以學問補充性情之不足,以文法入詩,同時以宋詩的開拓精神去擴大表現范圍。
76.漢魏六朝詩派:
(1)清道光咸豐時期,湘人王闿運別樹一幟推尊漢魏六朝詩歌,史稱漢魏六朝詩派,亦稱湘湖詩派。
(2)王闿運論詩自尊八代,明言復古,其所作,亦刻意模仿。追隨著者鄧輔綸、高心夔。
(3)但后世論者一致指認其詩墨守古法,這表明擬古之倡在時代巨變中已無出路。
77.湘鄉派:
(1)桐城派中興之主曾國藩為湖南湘鄉人,由于曾對桐城派的承續和改造,既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時代變遷和文風轉換對散文的需求,又為桐城派所講求的身心義理之學培土固基。
(2)曾的散文學識宏通,持論堅勁,入情切理,駢散雜廁,聲采炳煥,為其弟子服膺,故形成并興盛于同治年間的曾氏及其門生弟子被人稱為湘鄉派。
78.二窗:
(1)吳文英號夢窗,其詞集為《夢窗詞》;周密號草窗,其詞集為《草窗詞》。
(2)二人同為南宋中后期清雅詞派的作家。
(3)詞的內容也多為身世之感和離別之情,且往往融入哀時傷世的黍離之悲,藝術上二人均追求清麗工巧,旨趣相近。故時人并稱他們為“二窗”。
79.姚門四杰:
(1)指桐城派創始人之一姚鼐親授弟子中的四位士子,他們是劉開、管同、方東樹、梅曾亮。
(2)其中梅居京師二十年,名重一時。
80.科學小說:
(1)是清末“新小說”的又一重要類型。
(2)其代表作有俞萬春的《蕩寇志》等。
81.譴責小說:
(1)晚清的一個小說流派。
(2)是在1900年以后興盛起來的。
(3)其特點是抨擊時政,揭露官場黑暗及世風的墮落。
(4)代表作有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等。
82.彈詞:
(1)是流行于南方的講唱文學形式。
(2)它起源于宋代的陶真和元明的詞話,彈詞多用第三人稱敘述,文字淺近,語言上有“國音”和“土音”之分。
83.狹邪小說:
(1)清道光至光緒年間,有一批以妓女為題材的小說出現,魯迅稱之為“狹邪小說”。
(2)其主要代表作有毗陵的《品花寶》、魏秀仁的《花月痕》、俞達的《青樓夢》、韓邦慶的《海上花列傳》及張春帆的《九尾龜》等。
84.新小說:
(1)是相對于“舊小說”而言的,專門指擁護“小說界革命”的作者創作的小說作品。
(2)其涵義有二:一是“使小說新”,即刷新小說,一新小說之面貌,一;一是指新面貌的、新樣式的新質小。前者是“小說界革命”的任務之一,后者即是小說界革命的直接產物和主要結果。
(3)“新小說”五花八門,品類繁多,風格各異,顯示了一代文人空前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4)其中以政治小說、譴責小說和科學小說最為引人注目。
85.元雜劇:
(1)又稱北雜劇,是在諸宮調和金院本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成熟的戲劇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構成。
(2)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賓白。
86.章回小說:
(1)是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唯一體裁,它是在民間說話藝術中“講史”一家中發展演變而來的。
(2)由于所講歷史事件需要分若干次才能講完,因此,第講一次使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這就相當于后來章回小說的一回。
(3)這種分卷分目的形式在章回小說發展初起期的范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等作品中已大體形成,如全書分若干卷,卷中分若干節,節前有簡單目錄。
87.子弟書:
(1)是清代由八旗子弟首創并流行的講唱文學。
(2)后來,北京部分八旗子弟以這種曲調為基礎,參照當時民間鼓詞的形式,創造出一種以七言為體,沒有說白,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書段,演唱時仍以八角鼓擊節,正式稱為子弟書。
88.才子佳人小說:
(1)是明末至清代以青年男女愛情婚姻為題材的小說,但又有特殊的狹義所指。
(2)它在情節上有固定的程序:一見鐘情,私訂終身,撥亂離散,及第團圓。
(3)創作傾向主張存情去欲,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玉嬌梨》、《平山冷燕》和《好逑傳》。
89.神魔小說:
(1)名稱來源于是魯迅的提法。
(2)是明中后期在通俗小說領域內興起的一類小說。
(2)它以神魔怪異為主要題材,參照現實生活中政治、倫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爭,比附性地編織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將一些零散的、片段故事系統化、完整化。
(4)《西游記》開風氣之先,以后有模仿《西游記》的,如《四游記》、《西游補》等;還有別敘故事講神魔之爭的,如《封神演義》、《三寶太監西洋記》等。
90.域外游記:
(1)明清同治年間,中國人所寫域外游記開始出現。
(2)作者或為出使、旅居、專察,在目睹與中國完全異趣的外國風光人情特產制度等新世界、新事物后,為文以記之。
(3)所寫內容因作者涉足異域后觀念的新變,這些游記中的優秀作品均呈現出一種新面貌、新文風,自成一種新文體,故統稱之為域外游記。
91.邏輯文:
(1)這種文體實指章士釗的文體。
(2)此類文章嚴格按邏輯行文,論理周密,文法謹嚴,追求為文的邏輯獨至之境,行文主潔,不枝不蔓,恰如其分,張弛有度,措辭力戒模糊,務求鞭笞入里,脈絡分明。
92.俠義公案小說:
(1)清中葉以后,以三俠五義為代表的表現俠客義士的小說大量涌現。
(2)咸豐同治年間既有兒女之情,又有英雄之氣的《兒女英雄傳》出現,這就是近代小說史上的俠義公案小說。
(3)它們是清中葉以后,鄉勇游民從軍作戰獲取功名,引起民眾羨慕,社會推重勇俠粗豪的綠林習氣,又不必違背忠義,甘心為高官大吏奔走的閱讀心理的產物。
93.南社:
(1)這個具有明顯近代性質的文學社團。
(2)成立于1909年11月13日蘇州虎丘,以高旭、陳去病為主要創始人和領導核心。
(3)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一時間,南北愛國詩人、進步文士紛紛加盟,辛亥革命前后主要革命報刊和文學刊物的主持人均在其中。
(4)1917年因為同光體的態度不滿,柳亞子與他人爭執,南社幾乎分裂。此后每況愈下,至五四后解體。
94.詩文革新運動:
(1)北宋中葉,歐陽修登上文壇,學作古文,倡導古文運動,并很快成為文壇領頭羊。
(2)他不遺余力地褒獎提攜王安石、曾鞏和三蘇,在明確理論指導下積極從事古文創作,形成了浩大的聲勢,確立了古文在散文領域的正宗地位。
(3)古文領域的革新也影響到詩歌創作,作詩也講“氣格”,出現了“以文為詩”的現象,開創了一代詩風。
(4)人們把這場文學變革稱為詩文革新運動。
95.四大奇書:
(1)從清代開始,人們通常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和《金瓶梅》稱為中國古代小說的“四大奇書”。
(2)這四部小說基本上代表了中國古代小說的四種類型,即歷史演義小說、英雄傳奇小說、神摩小說和世情小說。
(3)實際上,它們又是南宋時期說話藝術中主要四家的延續和發展。96.三體詩:
(1)宋初詩壇詩派林立,主要有三派:
一是白樂天體,代表人物是李昉、姚鉉和王禹偁,他們倡導學習白居易后期的閑適唱和詩。
二是西昆體,代表人物是楊億、錢惟演和劉筠,他們倡導學習李商隱的近體律詩。
三是晚唐體,代表人物是林逋等,他們推崇賈島、姚合,多寫閑情逸趣。
(2)宋初“三體”詩,即指三個詩派。
97.小說界革命:
(1)是晚清文學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2)1902年,梁啟超創辦《新小說》雜志,并發表了《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一文,正式提出了小說界革命的口號。
(3)它適應了晚清社會文化與文學求新求變的內在要求,促進了新小說的誕生和興盛,取得了比詩界革命、文界革命更大的成功。
98.義法:
(1)"義法"是方苞的文學見解。
(2)他認為作文要講究義法,"義"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
(3)方苞主張要寫好文章,必須學習古文的法則,必須向古代學習。(4)這既是道統又是文統,是道統和文統相結合的完整的體系。
99.詩界革命:
(1)戊戌維新前后的詩歌改良運動。
(2)提出詩界應以“新意境”、“新語句”、“古風格”三者具備為衡量標準。
(3)其口號是梁啟超提出來的,但是成為“詩界革命”旗幟的是黃遵憲。
(4)“詩界革命”對此后的舊體詩創作有深遠影響,并在觀念上為“五四”的新詩運動作了準備。
簡答題:
1.簡述張炎的詞風及其在詞史上的意義。
(1)張炎創作了詞學理論著作《詞源》,在理論和創作實踐上繼承了姜夔的清空、騷雅乃至疏宕的詞風;
(2)在創作上注重形式技巧和音律,同時將詞的創作引向了興寄一面;
(3)張炎上承白石的清空疏宕,近與夢窗的密麗質相區別,表現了明確的風格意識;
(4)《詞源》總結了南宋騷雅派詞人的藝術追求,也曲折的反映了他們所處的亡國背景。
2.簡述元好問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
(1)元好問詩歌的思想內容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喪亂詩,寫于金亡后十余年間,深刻而廣泛地反映了國破家亡、社會變動的狀況,是金元之際的詩史性作品;二是他后期返回故鄉之后,詩歌內容轉向山水風景和一般酬唱。此外晚年所寫詠物詩、題畫詩等也有相當高的成就。
(2)在藝術上,元好問諸體兼擅,尤其擅長七律、七絕和七古;
(3)風格上,喪亂詩沉滯悲涼,骨力遒勁,山水詩、詠物詩等清通流暢,詩思雋永。
3.簡述納蘭性德詞的藝術特點。
(1)最擅小令,長調亦有優秀之作;
(2)情真意切。其愛情詞尤其是悼亡詞格調低徊悠渺,婉麗清凄,寫給友人的詞也深情貫注,懇切動人;
(3)造語自然,少見雕琢;
(4)邊塞詞寥廓蒼遠,繪景如畫。
4.簡述梁啟超“新文體”的特點。
(1)內容以宣傳變法、議論時政以及介紹西方思想文化為主;
(2)帶有強烈的實用性、時效性和鼓動性;
(3)運筆自由,語言平易暢達,雜以俚語、韻語,及通俗易懂,又加強了藝術特性。
(4)綜合了士大夫與市民的閱讀趣味,雅俗共賞。
5.簡述稼軒體的藝術風格特色。
答:辛棄疾,號稼軒。其藝術風格有二:
第一,“稼軒體”的主導風格是豪放悲壯。
第二,“稼軒體”多以豪放格調出之,但又不失溫婉本色。
6.簡述宇文虛中和吳激、蔡松年詩歌的特點。
答:(1)宇文虛中、吳激、蔡松年都是由宋入金的士人,他們是金初詩壇的代表作家。
(2)詩中充滿了眷戀故國的情緒。
7.簡述《封神演義》的內容與藝術。
答:內容
(1)《封神演義》以武王伐紂的歷史事件為題材:一方面假借歷史事件,以對紂王的揭露抨擊和對武王的熱情贊美托古諷今,曲折地反映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進步歷史觀;另一方面通過神魔斗法的描寫,宣揚了宿命論和“三教合一”的思想觀念。
(2)寫出武王愛民如子,繼而在商、周交戰的描寫中,作者寫到佛道助周為闡教,邪惡之神助商為截教,最后周武王伐紂,紂王勢敗自殺,姜子牙封神,武王分封諸侯。
藝術
(1)采用對比寫法,表現出作者對封建暴政的抨擊和對仁君仁政的向往,并揭露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2)它塑造了好幾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狡猾、殘忍的妲己,挑撥離間、倒行逆施的申公豹,蔑視神權、有反抗精神的哪吒等。
(3)不足:多數人物缺乏社會現實內容,有概念化的傾向,有些故事情節雷同,且有些膚淺。語言也比較平板,不夠活潑。
8.簡述清代小說觀念更新的表現。
答:首先,人們更加注重小說揚善懲惡的社會功能。
其次,在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系上,人們更注重生活自身的面貌,因而在藝術上更加強調寫實精神。
第三,在人物塑造問題上,清代人從理論到小說創作實踐都對典型人物的獨特性格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人們已經自覺地以典型化的標準要求小說人物塑造。
9.簡述張養浩散曲創作的藝術特點。
(1)以詩入曲,把曲作為一種新的抒情詩體來寫。
(2)具有奔放浩蕩的氣韻。
10.簡述《水滸傳》的語言風格特點。
(1)它以北方口語主要是山東一帶口語為基礎,加工成一種成熟的書面語言。(2)其主要特色是:
a簡潔明快,生動含蓄,表現力強;
b人物語言個性化。書中所寫綠林好漢的語言,都能符合個人身份、個性和神態。
11.簡述明代戲劇的基本特征。
(1)作家、作品數量眾多。
(2)題材多樣。除原有題材外,還有出現了時事劇和諷刺喜劇等。
(3)審美風格的雅化。明代劇作家較高的文化素養和社會地位,客觀上提高了戲曲的社會地位和藝術品格,戲劇成為一種高雅的娛樂,甚至出現了只供閱讀的案頭劇。文人及其情趣的大量參與和投入,一方面提高了戲劇的文化層次,同時也將戲劇的發展推向了絕境。
12.簡述蘇曼殊及其詩歌創作的特點。
(1)蘇曼殊的作品多為七言絕句,哀愴低回,情韻宛然,蘊含一種“清新的現代味”。
(2)其現存最早的詩與南社創作同一基調。
(3)寫情愛的詩于禪心與情愛之矛盾反復吟詠,纏綿凄絕。二、簡答題。
13.北宋初期的復古思潮在文壇并未成為主流
(1)復古守正以求出新,是宋初文學發展的一種趨勢。
(2)柳開是北宋復古革新思潮中最初覺醒的儒者代表,既顯示了“文”“道”之間與生俱來的聯系,同時也預示了兩者本質上的某些對立和最終的必然分裂。
(3)田錫更具文人氣質,代表了五代文氣習染較深的文學之士對改革文風的自覺。
(4)穆修則在搜求校刻韓、柳文集方面功不可沒。但復古思潮在北宋初期并未成為主流,僅處于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少數幾個作家先驅自覺的階段。
14.王禹偁在文論上的貢獻?
(1)于傳道外,提出明心,于有言外,提出有文,這是他在理論上的貢獻。
(2)所謂明心,是指自己的內心世界臻于高尚,是指立身無愧,以文明心和傳道,實質上是要求文道路合一和文行合一,并偏重在文的方面。
15.楊億的《南朝》詩的借古諷今之意
(1)《南朝》是詠史詩。寫法上仿效李商隱的同題之作,鋪陳南朝三百年間帝王荒淫亡國的史實。
(2)特點是:(1)借古諷今(2)精于用典(3)音節流暢(4)辭采華麗。很能體現西昆體“取材博瞻,煉詞精整”的特色。
(3)作者寫這首詩,是要勸告人們不要忘記荒淫亡國的史實,勸告君主不要重蹈覆轍走南朝的亡國之路。暗含有借古諷今之意。
16.西昆體的創作特色與《西昆酬唱集》
(1)《西昆酬唱集》是楊億、劉筠等人彼此唱和,互相切磋的結集本,是西昆體之所以能夠形成一個詩歌流派的重要標志。
(2)西昆體的創作特色是學李商隱的近體律詩,講究聲律文采,修辭重用典。(3)其長處是文辭密麗,氣象典雅,掃五代之衰颯,創造純宋人之詩歌;短處是太雕琢而無自然態度,太堆砌而少意味。
17.歐陽修在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中領頭羊地位的表現?
(1)是北宋中葉文壇的領頭羊。歐陽修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說不上是一流大家,但作為宋代古文運動的領頭羊人物,對當時及后代的影響卻不容低估,除了經自己杰出的散文創作影響文壇外,歐陽修又在知貢舉時,利用政治手段,極力排抑險惡奇澀的太學體,選拔文章曉暢的二蘇,曾鞏等英才,不但后繼有人,而且更加發揚光大,避免了重蹈中唐古文運動后繼乏人的覆轍。
(2)他提出了創作主張,開一代文風,指出文學創作應其易如有可法,其言易明而知行,以建立流暢自然科易婉約的風格為基本目標,由此開創了一代文風,扭轉了古文復興之后脫離社會現實的傾向,確立了散體文的正宗地位。
(3)杰出的創作實踐,在歐陽修的文學創作中,散文取得的成就最高,影響也最大,他撰寫了大量平易生動的古文,成為人們學習的典范.
(4)歐陽修作詩具有散文化傾向,好議論。變情韻為重氣格,開創了宋詩處具面目而有別于詩的時代。
18.歐陽修詩的散文傾向,及其《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一的風格特色
(1)歐陽修詩歌創作的散文化傾向主要表現為:
a用古文的章法寫詩,講究轉折頓挫、虛實正反;
b句子徹底散行,長短句雜出,少用偶句,故意似對非對,造成散文調而非詩調;
c其次是詩中常用語助詞或散文式的介詞;
d再者,其詩不僅用于議論時政、評說歷史、陳情述雅等,還用于歌詠和表現日常生活中習見的事物,開創了取材廣泛、命意新穎、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的一代詩風。
(2)《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一的風格特色:用類于散文的語句,寫王昭君流落荒漠的悲傷,以反襯“漢宮”不知邊塞之苦,具有以漢喻宋的現實意義。其間敘事、抒情、議論雜出,筆勢極為矯健,主氣格而賤麗藻。由于多以古文的句法、氣勢入詩,故可稱古文詩體,是宋詩中最富權威的一體。
19.歐陽修散文的藝術風格與六一風神
特點:
(1)內容充實,富有現實意義(政論散文結合時政)。
(2)敘事簡括有法,抒情深情委婉深細,議論紆徐有致。
(3)措辭平易,不用冷弊字,常用語助詞,大量化用駢文語句。
(4)注意語氣的輕重和聲調的和諧,善于運用文句的長短變化,讀起來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氣勢流暢。
六一風神:
(1)這是歐陽修散文的美學風格。他的散文措辭平易,不用古奧文字,使用當時通行語言,但用詞造句精煉而有變化顯得舒暢貼近自然。
(2)自然地敘事、自然地抒懷,使讀者慢慢從尋常的敘說中悟出難以言傳的高遠境界。
(3)他的散文創作從陽剛到陰柔的轉變,其本質是散文的詩化和情感的外顯。著眼于感情的抒發,富有淳厚的詩意。
(4)另外文章結構層次上極吞吐往復、參差離合之致,語言層次上平易自然。總之,六一風神特點:偏于陰柔之美,紆余委備而婉曲有致,詩味醇濃而情韻綿邈,含蓄蘊藉而平易自然。
20.歐陽修《戲答元珍》的特點?
詩中藉寫景抒發了自己謫居山鄉的寂寞愁悶,在構思上能立足人情物理寫景敘事,以思致的寬和通達見長,從而為說理的內容融入詩歌創造了新的表現形式,反映了宋詩注重離去的革新要求。
21.梅堯臣詩歌藝術特點,其《陶者》詩的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
(1)詩歌藝術特點:梅堯臣作詩追求“苦硬”、“瘦勁”,喜歡平淡的風格,其實是要求平淡其表,深邃其里,內核“深遠”,淡而屢深。梅詩的“平淡”具備這樣的特點:構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遠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語句平淡,寓奇峭于樸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
(2)《陶者》詩的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此詩反映農村貧戶的艱難生活,對農民寄寓深切的同情,對官吏的欺詐奴役行徑表示極大的憤慨,具有深刻的批判現實意義。詩歌語言樸素平易,在看似平淡無奇的描寫中,蘊涵著真實深刻的思想感情。
22.蘇舜欽詩歌風格特點,其《奉酬公素學士見招之作》詩的藝術特色
(1)詩歌風格特點:蘇舜欽作詩充滿激情,感情頓挫而發其郁積,語言明快豪邁,故其詩歌作品主要風格特色是豪曠雄放而超邁橫絕。
(2)《奉酬公素學士見招之作》(秋風八月天地肅)詩的藝術特色:構思雄奇飛動的藝術境界,采用夸張遒勁的文學語言,從而形成豪曠中滲透著悲壯的詩歌格調,寓含了更大更重的思想感情的容量,但稍顯粗放。
23.王安石的文論主張:
主張為文要“以適用為本”,“務為有補于世”,屬于經世派的政教文學說,強調文章的現實功能和社會效果,主張文教合一。明確將文章看作“器”,即為政治服務的工具,崇尚自然、簡潔的文風。
湖南自考課程
加入湖南自考交流群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資深老師進行交流、解答。